《我的離職病》Day164-離職前想一想,我能為這個社會做的事情是什麼?

我有這種感悟,人們被職位限制了在工作上所能發揮出的最大價值,因為無法辨識才能所在,沒有被充分善用潛質,被放在錯誤的位置,做不適合的事情,虛耗許多時間。不論你在何處,偶爾花時間去思考:「目前我所在的地方,被放對位置了嗎? 有沒有任何需要調整的空間呢? 」

不妨在離職前夕空出一段完整的休息時間,想一想自身能貢獻、想持續發展的專業能力,一一逐項寫下來,打下自己的工作地基,為離職後的未來,主動思考想創造的社會價值和投身參與的工作。每個人都有能立足於這世界上的理由和原因,擁有某一部份貢獻於社會的價值,不論此事有多大或多小。

工作的本質是「貢獻個人專長和價值,換取相應的報酬」,大部分的工作具服務他人、利他、協助他人解決問題的特性,同時考慮創造心流體驗的學習、挑戰、創作,營造屬於自己的工作愉悅感,問問自己:

我能為這個社會做什麼?

我願意貢獻哪些才能和特長,處理他人無法解決的問題?

現今社會有哪些問題還沒有人去解決?

我具有哪些特殊經驗能幫助相同境遇的人?

若「社會層面」太過廣泛,可以單純就身邊的人、自己曾經碰到的問題與困難去提問,譬如:

別人常在抱怨而無法處理的問題?

我近期的煩惱有哪些?

朋友、家人最常遇到的問題是什麼?

試著將社會上的問題與目前的能力做配對、思考,聯想任何一種自身能貢獻於社會的工作機會。

我很喜歡獨自一個人,跟著想法的流動,手指敲打鍵盤的動作,專注的去思考人們與我之間的共同煩惱,這就是寫作對我來說的工作價值。

伊蓮

工作價值的本身具有「生產者」特質,站在消費者的對面,聯想任何一種工作形式時,思考是「生產行為」還是「消費行為」?與生產行為相關的,人們以貢獻專長和產品的方式換取報酬;與消費行為相關的,人們以金錢換取服務或商品,兩者即為我們的工作與消費市場。

先問自己:我是在「生產」還是「消費」?也就是說,此事本身是「給予」還是「獲得」?

伊蓮

To be continued…


《我的離職病》長篇散文集by伊蓮

關於《我的離職病》

長篇散文集

✍️《我的離職病》是歷時一年離職心路歷程長篇散文集作品,自2025/4/7 起,固定於每周一、三、五晚上21:00持續更新文章。

🙋‍♀️如果你喜愛這部作品或與之有強烈共鳴,歡迎按讚、留言、分享社群、訂閱部落格,收取最新文章通知,幫忙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。

🧗🏻讓我們一起透過這趟瘋狂的離職之旅,來破解人生三大魔王之一工作這回事吧!

你的留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