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的離職病》Day338-把自由交出去很容易,攬在自己肩上卻很困難
其實將自由交給他人(如選擇當上班族)往往比自己承擔自由輕鬆,因為上班族不必完全自主思考、承擔全責。擁有完全自由需要高度自律,否則可能導致揮霍、放縱與虛度光陰。許多人渴望自由,卻也因害怕無法自控而選擇被約束。自由並非甜美輕盈,而是一塊沉重的石頭,常伴隨著空虛、焦慮、失去意義等。獲得「不上班的自由」是需要準備好承擔自由不可預測的重量與後果。
其實將自由交給他人(如選擇當上班族)往往比自己承擔自由輕鬆,因為上班族不必完全自主思考、承擔全責。擁有完全自由需要高度自律,否則可能導致揮霍、放縱與虛度光陰。許多人渴望自由,卻也因害怕無法自控而選擇被約束。自由並非甜美輕盈,而是一塊沉重的石頭,常伴隨著空虛、焦慮、失去意義等。獲得「不上班的自由」是需要準備好承擔自由不可預測的重量與後果。
真正的自由並非放縱,而是回歸和諧的自律與內心穩定的自我定位。真正的自由體現在「知道自己能做、必須做、也想做的事,並願意鞭策自己主動前進」。無法自我管理的人往往需要被約束。真正的快樂也不是辭職去享受,而是找到一個值得投入、能實現自我價值和成就感的穩定社會位置。終極的工作者能自主、認真地完成任務,不受任何框架限制,在工作中發揮價值,這對於自由工作者尤為重要。
對自己完全負責,是追求自由的先決條件。以嬰兒學步為例,說明擁有能力(如學會走路)才能獲得自由(去想去的地方)。自由不是無條件的,若依賴他人負責,選擇權就會受限。只有具備攬起一切責任的能力,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。我領悟到:「一邊學習負責,就能一邊擁有自由,而非先享受自由,再去負責。」
在離職一年後,我體驗到時間、地點與工作內容的自主,卻面臨巨大的精神壓力,感受了自由的「苦味」。原來,自由的核心是「對自己完全負責的能力」。自由如同巧克力,需學會節制與掌握。如果嚮往自由的海洋,就必須學會掌舵,有能力成為自己的船長。而成長與痛苦相伴,需要不斷嘗試、修正錯誤。正視內在的渴望,在取捨中發現真正所需,直面人生的終極課題。
為了追尋人生與工作的方向,選擇辭職,過著簡樸的生活,用最低限度的物質需求,來換取時間自主。我發現,人們常因在意捨棄的痛苦,而忽略了擁有的成本。透過有意識地捨棄多餘物品,我重新定義了「擁有」,體悟到自由是來自於所擁有的與所需的是相等的,而非單純擁有得多寡。這「捨棄」與「自由」之間的關係,頓時看清楚了許多。
過去,生活揮霍無度,透過消費來換取短暫的快樂,卻感到心靈空虛。自離職後,開始實踐極簡生活,從自炊、少購物、騎腳踏車等方式,學習減少物慾,換取寶貴的時間自主。這個生活轉換讓我發現,當物慾減少,心靈反而感到富足。人想要的越多,心靈愈貧窮;人想要的越少,心靈愈富有。
這段時間我對「自由」有了更深刻體悟。從安穩的職場逃出,原以為獲得自由,卻發現堡壘之外是充滿挑戰的生存戰場。隨著時間推移,對自由的感受從狂喜轉為平淡,甚至迷失方向。我發現真正的自由不僅是掙脫外在束縛,更是源自內心的平靜與自在,即便是無所為也能感到安適,能夠對自己的選擇與人生負責。這段旅程讓我明白,自由是一個需要不斷修正定義的人生進行式。
離職看似自由,卻隱藏著自由的挑戰。在短暫的喜悅背後隨之而來的是焦慮、茫然和恐懼。這種「自由」並非真正美好,而是伴隨了更龐大的責任與壓力。為了應對這種混亂,必須重新建立生活秩序,嚴格自我管理。這讓我真正體會到,想要享受自由,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和努力。
放棄護理師的工作中,我經歷了「好好放棄」的掙扎與釋然。儘管已厭倦這份工作,卻因多年的投入、父母的期望與過往的榮耀感而難以放手。這種放棄的過程,比擁有更需要勇氣,因為它伴隨著不捨、不甘與自責。最終,我選擇傾聽內心的聲音,毅然地離開,彷彿一場學習與舊愛的分割,學會放手,走向未知,留給自己自由成長的空間與未來。
林子鈞在尼泊爾創辦「遠山呼喚」的故事,即使初期被投資人嚴厲批評,仍堅定信念。這讓我深深體悟到,當我們懷抱著熱血與理想時,旁人的不理解與批判是必然的。因為對自己而言珍貴的事物,對他人可能毫無意義。這份熱血正是因為沒人在乎,對自己來說才更顯得獨一無二。因此,當內心有一條獨特的道路時,重要的是忠於自己,而非在乎外界眼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