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以寫作來說,此事極其普通,有一台電腦和一個想寫的人,而我卻能在其中獲得極大的意義與單純的快樂,在失去一份社會身分證後,撐起了我的365天。
雖說如此,仍然為此事困惑不已,這到底算是興趣還是工作? 真的能謀生嗎? 我是單純寫給自己,還是想與人分享? 書寫的目的又是什麼? 與寫作的愛恨情仇,總說不清楚,經歷多次的自我懷疑,我保持著這份初心-「我享受寫作,而思考是人們需要的,因此必須動筆。」多次被現實打到谷底後,我了解到,寫作可能沒有所謂的目的。
不去樂觀幻想,不去悲觀擔憂,是寫作與我的共同功課。
伊蓮
當你很猶豫要不要做,試著思考-「假如這件事對你很重要,也對別人也很重要,那麼為什麼要花時間擔心值不值得做呢? 」重要的是,過程中「持續用心地」去做。我對於寫作的態度就是如此。
為了持續寫,我常掉入一人的悲觀裡,或為書寫感到狂喜,或感到毫無動力,想掉頭往回。有時,因寫作了打開無限的創造空間,沉浸於美夢,也因文字表達能力的侷限無法充分闡述而苦惱,心想:「我到底憑什麼寫作? 我不是文學家和國文老師,寫完也不一定有人看啊!」
我是一位在舞台上的表演者,一面擔心姿態美不美,一面擔心觀眾的反應,這些都牽動著舞者的心緒,就像文字將一部分的我表露無遺,種種的帶來的影響讓我焦慮不已。此時,我告訴自己-「不要過度思考,順流而下,讓寫作和靈感帶領著你的手指頭前進。」
順著人生的山脈循序漸進,沿著生命的河川順流而下,聆聽你的心。面對人生裡各種的選擇,保持客觀中立,心境清明而透徹,不過度追求,不害怕失去,將執著的雙手打開,不試圖抵抗或控制,臣服於當下的現實,放心地將自己交給宇宙,和未來碰撞,活在當下,看清楚內心的真相,不被過去和未來牽絆,允許生命在此時此刻自然發生。
到頭來,所有曾經發生過好與不好的事,最後都能匯聚成屬於我們的意義,教會自己曾經不明白的事。
伊蓮
To be continued…

關於《我的離職病》
長篇散文集
✍️《我的離職病》是歷時一年離職心路歷程長篇散文集作品,自2025/4/7 起,固定於每周一、三、五晚上21:00持續更新文章。
🙋♀️如果你喜愛這部作品或與之有強烈共鳴,歡迎按讚、留言、分享社群、訂閱部落格,收取最新文章通知,幫忙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。
🧗🏻讓我們一起透過這趟瘋狂的離職之旅,來破解人生三大魔王之一工作這回事吧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