瀏覽工作職缺時,我們會看到各式各樣的職稱,接著檢查自己的學經歷是否符合工作條件,評估對此產業的熟悉和興趣程度,直觀的把薪資期待套到篩選器,兩個相對應之下,若適合就開始進行投履歷、求職的流程。
這樣進行「找工作」時,像把自己的雙腳塞進各式各樣的鞋款,找到適合又好看的鞋子後就付錢購買。但仔細想一想,開始搜尋品牌(公司名稱)、鞋號(工作職位)、鞋子外觀(工作內容)時,人就已經落入「要選擇哪一雙鞋子(工作機會)的框架」裡,而不是由自己出發思考「自己需要、適合哪種工作」。
很顯然的我們對找工作有些小小誤會,一個又一個的工作職缺,如同地上一個又一個的坑,求職者急著把腳塞進去,不是先問說:「這個洞適合我嗎? 」,或是「能不能自己動手挖一個洞出來?」 工作職位是一份職務的需求,尋找工作時,我們把自己的條件與職位互相對照,以為「自己要去符合那些條件」,但心裡並不清楚那是否與自己的本質、期待重疊,和自己是否想要。
以「職業名稱的框架」來思考「我要找的工作」,過程是:
成為老師⮕我需要教育學分、教師執照、教學經驗
成為主持人⮕我需要口條及語文能力、面對鏡頭的經驗、表達的能力
成為廚師⮕我需要考取餐飲執照、烹飪經驗、對於食材與料理的熟悉
成為電腦工程師⮕我需要對於電腦的熟悉度、考取電腦軟體執照、修習電腦軟體的課程和證書
這種思考方式讓你成為一個優秀又符合職位條件的工作者,但也許有一天你會懷疑,這一切究竟是我自己要的,還是別人希望我去做的?
伊蓮
現在,假如把「工作職稱」分解,不再以職位框架和條件看待每一份工作,試著把視線放大到整個社會上的需求,從「別人開給你的條件和工作」,轉換思考「我常在做甚麼? 哪一件事情我特別願意花時間去做? 我有哪些專長和興趣與身邊的人不同? 我平常喜歡做哪些事情並對別人也有幫助? 我想要在社會上扮演哪種角色? 」
以「我想要解決的問題和扮演的社會角色」來思考「投入的專業和工作」,流程會是:
我會替人維修電器⮕維修人員、工程師、技術人員
我會油畫、繪圖創作⮕藝術家、創作者、各式圖案設計師、辦畫展
我喜歡與人談話、分享自己的經驗⮕演講者、座談分享、舉辦成長工作坊、交流會
我喜歡在舞台表演⮕舞台劇演員、音樂家、喜劇演員、歌手、吉他手、合唱團
我可以當教育者⮕講師、教育廣播節目、辦兒童體驗營隊、才藝訓練班
我可以利用自身經驗幫助別人度過低潮⮕一位說故事的人、網路勵志文章分享、寫勵志書籍、舉辦分享講座、參與慈善活動或志工
把自己跟職業的關係顛倒過來,將「由我出發」化為工作的指南針。
伊蓮
To be continued…
關於《我的離職病》
長篇散文集
✍️《我的離職病》是歷時一年離職心路歷程長篇散文集作品,自2025/4/7 起,固定於每周一、三、五晚上21:00持續更新文章。
🙋♀️如果你喜愛這部作品或與之有強烈共鳴,歡迎按讚、留言、分享社群、訂閱部落格,收取最新文章通知,幫忙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。
🧗🏻讓我們一起透過這趟瘋狂的離職之旅,來破解人生三大魔王之一工作這回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