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初養成寫作紀律時,很難進入狀況,我就像好久不曾拿起鉛筆的學生,坐在椅子上東想西想,眼睛東張西望,看著有些不真實的稿子,努力想要擠出第一個字,至少寫一句話,都顯得彆扭不自在,速度緩慢無比。
對自己想法感到陌生,雖有所感知、有所想傾吐,但無法完整地以文字將思考表達出來,在好不容易寫出來後,又覺得和原來想要表達的意思不太一樣,改來改去,思緒飄忽不定,內容偏題,同時為自己的國文造詣衰退、表達能力太弱,感到十分沮喪。
長大後除了作文和讀書心得,不太記得自己有機會好好去寫一篇文章,不僅如此,現在很少人「真的用筆寫字」,往往需要有一個對象和目的才會開始書寫、願意拿筆,不為什麼而寫,單純想保留文字紀錄的動機越來越低落。
「寫作」成為人們失落的古老技能之一,雖然這麼簡單,卻是如此難以持續。
伊蓮
經歷詭異又陌生的寫作習慣養成後,接下來面對超神秘的「靈感」,到底何謂靈感? 什麼是創意泉源? 曾聽過某些作者,寫作能長時間不中斷、不用餐、不休息,集中精力完整接收到宇宙訊息,大腦靈感若噴泉般的湧現,彷彿化身成一支筆不停的寫,沒有靈感枯竭之時,像水庫洩洪般地把思考全噴發出來的創作歷程。
我倒是沒有這天才神蹟般的經歷,庸俗如我,寫作的日常,常不知道該寫什麼,想去偷懶,又發現自己在偷懶時,想爬回鍵盤前寫下偷懶時跳出來的想法,在床鋪和電腦前反覆徘迴,躺在床上想著文字,坐在電腦前想著偷懶,還是說一般靈感都是在床上出現呢?
我在電腦跟床鋪前來來回回,為的就是馴服在電腦前不想工作,在床鋪上不想休息的我。
伊蓮
此刻正在看到這裡的你,或許還在上班,猶豫著離職,留在辦公室裡奮鬥,無法想像沒有上班的日子,而閱讀文章描述離職後生活,幻想離開工作後能擁有大量屬於自己的時間,每天決定自己想要做、不想做什麼,心生一股羨慕之情,想窺探離職的生活多麼自由自在。
然而,不曾擁有過的羨慕,都是一種猜測,你可能不願意相信,我確實有「一丁點」懷念上班。千萬不要以為真的去從事「自己喜歡的事情」後,未來就會順利,像快轉到另一條高速公路,輕輕鬆鬆地開車,一路狂飆,腎上腺素噴發,好不痛快,喔!真抱歉,我想用自己「寫作」的例子來告訴你,事情不一定是這樣的。
試著在下次休年假時,連續做一個禮拜你心裡所謂「喜歡的興趣」,一個禮拜後,你就會明白我的意思,實際去感受「做喜歡的事情」時,有沒有出現「好似在上班的感覺」,答案在心裡自然明暸。
To be continued…
關於《我的離職病》
長篇散文集
✍️《我的離職病》是歷時一年離職心路歷程長篇散文集作品,自2025/4/7 起,固定於每周一、三、五晚上21:00持續更新文章。
🙋♀️如果你喜愛這部作品或與之有強烈共鳴,歡迎按讚、留言、分享社群、訂閱部落格,收取最新文章通知,幫忙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。
🧗🏻讓我們一起透過這趟瘋狂的離職之旅,來破解人生三大魔王之一工作這回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