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並不是經濟條件優渥的人,展開這趟離職之旅的最低條件,是照顧生活基礎,你可以想成這種情境…
「開著一艘船隻在大海上航行,不奢求豪華美味的食物,只求每天有一頓剛好的口糧,使遠行船隻開得更遙遠,冒險到不曾去過的地方。」
為了對「工作」大事進行叩問,必須簡樸,每天至少睡飽、吃好、情緒穩定,每張帳單準時繳交,不必要的花費都捨棄。離職前我無法想像「一個月只花一萬五」怎麼生活,但做了重要的選擇,我已知道該如何做、也正在做了。斷捨離不只是在物質生活要慢慢練習,掌控充滿慾望的心,是最難的。
人看不見擁有的成本,反而很在意捨棄的痛苦。
伊蓮
現代資訊發達、公眾設施和社會資源多元,只要有心尋找,許多物品和需求都能以平易近人的價格獲取,多利用交換、共享的方式。有時人的需求和慾望是被行銷和商業廣告創造出來的,因此每當有所慾望時,問問自己:
「我是真的需要,還是單純想要?」
「我為什麼需要這個東西?」
「有沒有別的東西可以取代呢?」
「我是否已經有類似的東西了?」
不知為何地擁有,是多餘的負擔;知道為何地捨棄,是自在的放下。
伊蓮
我以前是機車族,後來換工作後通勤距離越來越短,從山上變成平地,連走路都可以取代,在一次又一次等候於機車陣中,身體遇大型車輛的窒息,當人體空氣清淨機的感慨,慢慢覺得「徒然的擁有」已是負擔,若走路就可以到達,為何要擁有這台機車呢? 雖然很喜歡我的車,後來好不容易捨棄,交給下一位車主。
有意識地捨棄,可被看作「重新理解擁有」的歷程,我透過這個經驗理解到「不是每個東西都必須擁有」,人能選擇擁有「需要擁有的」感到自在和滿足,不然再多的持有都是不必要的負擔。同時以「捨棄」鬆開患得患失、害怕失去的擔心,這項關於「以捨棄換取自由」的交易,我覺得很值得。
人的不自由,大約是因「實際擁有的」比起「真正需要的」多太多;人的自由,正好因「實際擁有的」跟「真正需要的」是相等的。問題不在於你擁有多少,問題在於你究竟需要多少,不需要多少? 在擁有和失去的同時,維持平等心看待一切,猶如上山和下山,白天和黑夜,太陽和月亮,正面和反面,不過度執著於「有」與「沒有」兩者之間。
仔細想想,除了自己以外,其餘的我們並不真正擁有。
伊蓮
To be continued…
關於《我的離職病》
長篇散文集
✍️《我的離職病》是歷時一年離職心路歷程長篇散文集作品,自2025/4/7 起,固定於每周一、三、五晚上21:00持續更新文章。
🙋♀️如果你喜愛這部作品或與之有強烈共鳴,歡迎按讚、留言、分享社群、訂閱部落格,收取最新文章通知,幫忙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。
🧗🏻讓我們一起透過這趟瘋狂的離職之旅,來破解人生三大魔王之一工作這回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