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兩本書推翻了我對「成為」的觀念。
書中重要的共同概念是:
「人們內在所相信的信念,會讓我們逐漸從外在成為那個形象的人。」
由尼爾·唐納·沃許所著《神說了什麼》一書,提到人們最常在生命中犯的錯誤,是停留在:『有-做-是』的模式,進一步說明,人常覺得必須先「擁有」條件,才能「做」那件事,接著自己才「是」那樣的人,最終「成為」自己渴望的形象。
對此作者提到,必須把這個概念顛倒過來,變成『是-做-有』,也就是人必須先把自己看成「是」那個形象的人,自然地「做」那些事情,接著就「擁有」那個形象所具備的條件,便「成為」該形象的人,如此這般,人能快速掌握自己的生命。
類似的概念,李欣頻老師的《心誠事享》書中亦提到:「如果想要成為某個形象的人,必須先把自己當成那個形象的人看待,做那個人會做的事情,於是就能自然而然成為那樣的人。」
具體來說,假如想要成為一名電視主持人,不是需要先擁有體面的外貌、有條理的口條、通過主持面試,第一步是要先把自己當成一位電視主持人來看待、尊重,而且這股內在的相信要非常強烈。以下列舉兩種想法差異對照:
人舊有概念『有-做-是』的思考方式:
我要先考到廚師執照⮕才開始下廚⮕成為專業廚師
我要先通過電腦檢定⮕才能操作電腦程式⮕成為工程師
另一種強烈內在信念『是-做-有』的思考方式:
現在我是作家⮕做作家會做的事⮕成為作家
現在我是藝術家⮕過藝術家的生活⮕變成藝術家
這個觀念完全顛覆我過去的習慣,聞所未聞,也和接受的教育背道而馳,用以前職業來說:
1.我必須「有」護理師實習經驗和考試證書
2.我才能「做」護理師的工作
3.接著,我才「是」真正的護理師
條件在前,進行在中,最後成為,透過「證明」社會才接受自己是這個形象的人。於是,生活中我發現自己常無意識地在「擁有條件為前提」的思考模式裡打轉,例如:
我要先買運動鞋,才能去好好運動
我要先研究健康菜單,才能開始健康的生活型態
我要先擁有很好的書寫技巧,才能開始在網路上寫文章
我要先做完備的計畫,才能放手去挑戰
我要先擁有足夠的錢,才能過自己想要的人生
我要先做好自己該做的事,才有資格去實現夢想
其實「先決條件為前提」已經把自己限制住,是恐懼、不自信、不確定、不相信,人們對於想完成的事或想要成為的人,往往打從心底認為無法做到,因此以「沒有條件」當作不能實踐的理由,都是因為「無法達成條件」,所以才「無法成為」,而卡在「無法擁有」這關不能前進。
人其實是不想面對無法達到最終目標的自我,內在信念不夠強烈,和無法百分之百地完全相信自己,根本不是因為外在條件不足,很可能從一開始就認為那是個天方夜譚。
伊蓮
不需要先「擁有」,才能「成為」那樣的人,先把自己看成那樣形象的人,秉持強烈的內在信念告訴自己:我就「是」_______,讓人生從這個中心點開始自然轉動。啟動強烈的內在信念,從生活、習慣、重複的練習中實踐理想,就能離期待的未來越來越靠近,至少,你會願意開始第一步,踏出實質的腳步,隻身從荒蕪的野地中踩出一條路,而不是被嚴苛的條件嚇唬,進行無謂的擔心和空想,停留在原地,塘塞藉口,無限延後自己的生命。
人本完備俱足,只是仍然不願意相信,自己已經擁有全部需要達到目標的一切條件。
摘自李欣頻老師《心誠事享》一書
To be continued…
關於《我的離職病》
長篇散文集
✍️《我的離職病》是歷時一年離職心路歷程長篇散文集作品,自2025/4/7 起,固定於每周一、三、五晚上21:00持續更新文章。
🙋♀️如果你喜愛這部作品或與之有強烈共鳴,歡迎按讚、留言、分享社群、訂閱部落格,收取最新文章通知,幫忙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。
🧗🏻讓我們一起透過這趟瘋狂的離職之旅,來破解人生三大魔王之一工作這回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