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的離職病》Day176-只要知道自己認真工作,就不要怕沒有在辦公室

我很重視「自主性」,意味著人能自動自發、自我掌握,行為不被任何人強迫,願意花費時間主動。「自主」不僅是字面上的意思,在這樣自發性的行為與條件下,人的心理狀態是很積極、很感興趣的,與老是「被動地」去做一件事,效果是差很多的。

舉例來說,我們自小被動地吃飯、被動地上學考試、被動的工作賺錢、被動地談戀愛、被動地去健身房運動、被動的接受命運,我們不疑有他,別人建議我們去做這些「好像有幫助的事」,人無意識、不經思考地去做,不曾想問:「為什麼我要跟別人一樣做這件事呢?」

相反地,如果我們主動地去喝水、主動地攝取營養的食物、主動建立好的生活規律、主動地閱讀、主動地學習樂器、主動地工作賺錢,這樣的自發性的心理狀態下,人們的行為會更積極,效果會更好。

離職後想穩定工作動力,積極地為自己工作,就要靠自己主動自發地去工作,不要認為「有人付薪水才願意工作」,若你一定要「通勤、去辦公室、有電腦設備、舒服的辦公椅、來杯咖啡」才願意工作,那可能和工作的關係不是太好。

沒有了外界給予的壓力和要求,能在「沒有公司的環境下」主動工作,那麼就真的是「認真工作」,和坐在哪裡一點關係也沒有,網路上有許多的辦公平台,只要一連上線,無論何時何地任何人都能擁有一個虛擬的辦公室!

倘若一個人擁有高度的工作熱忱和自主性,那麼他/她一點也不用擔心有沒有坐在辦公室。

伊蓮

離開崗位、脫下名牌、走出公司後,難道就不能是一位稱職的工作者了嗎? 必須仰賴工作環境和主管鞭策才能好好工作嗎? 經歷一番糾結後,我決定從「被動工作者」走向「主動工作者」,朝著「要求自己成為自主工作者」,即便不需要打卡、沒有制服、沒有辦公室,甚是沒有人付薪水,心裡清楚知道「我正在工作、我也願意去工作」,還有「我會努力工作」。

以個人的例子來說,閱讀和書寫是我的日常事項,這便是「工作可能性」的選項之一,接著開始每天花時間思考、寫作,紀錄生活中獲得的啟發,我覺得這對我來說彷彿像呼吸一樣自然,沒有任何報酬也很願意做這件事,很幸運地加上小有文采、神經敏感、想法細膩、喜歡思考,便不假思索地嘗試「寫作」,讓它成為我的工作之一。

雖然起初我不認為「寫作」是一份真正的工作,仍然持續花時間在此,只要生活無虞、時間條件許可,盡量撥時間去寫。這件事情逐漸不完全為了賺錢、發表文章而做,比較像在打下每個字的同時,像幫一棵小樹澆水,培養它、栽培它、灌溉它,過程中保持平靜、愉快、流暢的體驗感,每次停筆時,感受那「總是意猶未盡,明天起床期待著繼續寫」的小火苗。

我花了很久的時間才說服自己,當我在寫字就是在工作,不是別人付錢叫我寫字才是工作。

伊蓮

找到一件事願意認真看待,自己樂意盡心盡力的付出,不論有沒有職稱,有沒有薪資價值衡量,有無公司的存在,甚至沒有人知道,這「完全屬於你的熱情」都有可能是一份工作,甚至是一條通往未來職涯的橋樑。

我們無法清楚解釋為何喜歡「興趣」,就像無法明確說出為何會喜歡某人,但我們能感受到那股打從內心的確定感是真實存在的,於是人們便有勇氣放手熱愛。打破上班族的思維,就是人不再為工作而工作,找到一件事情真心熱愛,並且願意全心全意付出、花費時間、不管有沒有人付薪水、不管別人怎麼看待,彷彿一眼望見靈魂伴侶那般的篤定。

於是不論在哪裡,你都能主動成為一位稱職的工作者。

伊蓮

To be continued…


《我的離職病》長篇散文集by伊蓮

關於《我的離職病》

長篇散文集

✍️《我的離職病》是歷時一年離職心路歷程長篇散文集作品,自2025/4/7 起,固定於每周一、三、五晚上21:00持續更新文章。

🙋‍♀️如果你喜愛這部作品或與之有強烈共鳴,歡迎按讚、留言、分享社群、訂閱部落格,收取最新文章通知,幫忙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。

🧗🏻讓我們一起透過這趟瘋狂的離職之旅,來破解人生三大魔王之一工作這回事吧!

你的留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