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的離職病》Day260-主動敲門,也記得勇敢求助

我的壞習慣,是喜歡在狀態良好時出沒於人前,狀態很差時只想躲在黑暗的洞穴裡,認為自己不該求助,不該仰賴於別人,不喜歡麻煩人家,對於自我形象的高標準,讓自己成為一位不敢求助、不敢展示脆弱的人。

一年的離職期間不敢輕易鬆懈,心情沮喪時責怪自己不夠堅強,每經常為「我很好」的形象不斷努力防衛、武裝自我。不論投入寫作、開始寫第一本書的投稿階段,這「人人不看好」的期間,顯得備感艱辛。偶爾失去信心,指尖停在某處久久不能寫,這時我會鞭打心智,強迫自己吞下這苦水,不敢與人傾吐,誰叫我選擇一條岐路呢? 一人獨自待在銀幕前腦袋自動撥放著:

記得第一次主動敲出版社的門,心裡滿是困惑,雖然閱讀網路上的投稿須知,但出版門檻之高低不明,對方究竟能接受哪種水平的書稿,就如我這比素人還要素的的普通女子,即使是傾盡洪荒之力,在專業的出版社面前,誰敢說自己寫得好呢?

忐忑不安的心持續在投稿期間糾纏著我,不知道對方的標準為何,也不清楚自己的實力適不適合當作者,好像玩著「來敲敲門,猜猜看誰會理你」的遊戲,心情起起伏伏數個月,看到一封又一封寄出的出版提案書,彷若投入大海裡的郵件多次沉沒,我也在那片黑海上載浮載沉。

我必須持續敲門,因為那是跟廣大讀者連上線的方式。

伊蓮

沮喪之際,當時在心裡徘徊的念頭,除了「好想收到出版社的回覆」,還有一股很強烈的意念,想要把書稿送到未來的讀者手上,純粹想要接觸到正確的讀者,這股動力,源自於我身為讀者時,同樣也迫切需要某些作者的觀點,在閱讀中重新獲得支撐下去的力量。

我心裡明白:「一本正確的書籍,傳遞到真正需要的讀者手上時,擁有拯救、幫助一個單獨生命個體的力量」,黏合他人看不到的傷口,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事。這股執念讓我抱著稿子,持續朝出版社的信箱前去,直到有天某位編輯終於回了信。

另外,自製電子書也是我這段時間嘗試的項目。花時間寫稿,選擇照片,期待著電子書呈現的模樣,像是讓讀者瀏覽旅遊雜誌一樣,圖文並茂,身歷其境。

理想總是美好的,我幻想自己一手包辦這本書的全部,不管是文字創作、排版、美術設計、申請書號、格式、書城上架通通一手搞定,但在寫完稿、完成排版後,一晃眼兩個月過去,眼睛疲乏得抗議,心裡湧現煩悶,雜事、製作問題一一找上我,大量消磨掉製作這本電子書的耐心,如24小時照顧小孩隨時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,已疲倦到自我叛變,於是,我做了人生第一次工作外包經驗,讓別人來協助我。

心意下定後,彷彿看到心中沉重的石頭,背後多出一隻手幫忙承擔,這時我不必隨時死撐,那種感覺特別放鬆。我將最頭痛的格式、排版工作交給一位外包工作者完成,彼此在網路上靠信件聯絡一個月多,此事就這樣被她順利解決,我也把省下來的精力,拿來投入創作。

只要小聲說一句:「 我需要幫忙! 」就會有心人的手靠過來。

伊蓮

我是這樣放過自己的-「求助不是丟臉的事,是給別人以能力協助自己的機會。」真的不必什麼都自己扛,也不必要求自己什麼都要會。

我逐漸從一位不願與人求助,只靠單獨奮鬥,變成一位充分了解與人合作分工重要性的群居動物。深刻理解到,有人需要我,以及我也需要別人,是多麼自然又美好的事,雖然我還是很嚮往獨自靠自己雙手打拼的感覺,但在需要時,放下自我標準,和根本不重要的面子,發出示弱的聲音,勇於尋求他人的協助。

學著說:「我不知道」、「我不擅長」、「我沒辦法光靠自己」、「我不會」,竟成為我最大的功課之一,但也無意間帶來很多的善意幫助。如果選擇完全對外關門,雖然可以阻隔掉各種負面刺激和言語,同時也拒絕了很多機會和協助。

歡迎來到個人修鍊場,這是離職後重新與社會人際連結的關卡,主動敲機會門、尋求他人幫助、聆聽中肯意見,都是在荒野中孤獨的生存之道。

伊蓮

To be continued…


《我的離職病》長篇散文集by伊蓮

關於《我的離職病》

長篇散文集

✍️《我的離職病》是歷時一年離職心路歷程長篇散文集作品,自2025/4/7 起,固定於每周一、三、五晚上21:00持續更新文章。

🙋‍♀️如果你喜愛這部作品或與之有強烈共鳴,歡迎按讚、留言、分享社群、訂閱部落格,收取最新文章通知,幫忙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。

🧗🏻讓我們一起透過這趟瘋狂的離職之旅,來破解人生三大魔王之一工作這回事吧!

你的留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