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很喜歡看名人的訪談節目,選擇觀看時,取決於這個人是否有名、獲得成功,在一開始即落入倖存偏誤,因為「成功的人才能被看見」,那些嘗試後的失敗者不會被邀請分享「失敗的故事」,付出同樣努力但很不幸陣亡的人,不一定有機會被說出來。
另外,我們只看到廣大人群中少部分的成功之人,疏忽了失敗者背後付出同樣的血淚。而達到成功的條件,往往比想像中要複雜許多,包含運氣和時機。為了避免「只看見成功的人」,我改看「過程的分享」,以及了解如何「面對失敗」。
在嘗試的路上,與成功保持距離,主動和失敗做朋友。
伊蓮
從零到一的距離是最遙遠的,初期屢屢犯錯,隨時都有跌倒的可能,而嘗試與練習,並不是建立在「非要成功」的基礎上,這種想法對成長的幫助不大,反而徒增心理壓力,願意犯錯跟跌倒也是進步的方式。不帶預期心理往前走,不論成功或失敗皆是過程,都不是最終的結果,「不成功」更不會鑄下無法彌補的錯誤。不要迴避失敗,因為擁抱失敗的可能,還願意重新站起來,就保有機會。
成功更多時候是幸運,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幸運,所以保持最純粹的平常心。
伊蓮
正因為嘗試不保證成功或失敗,我們才能學會在不確定中相信自己,仍然願意奮力一搏,若事事都保證會成功的話,這世界不是無聊透了嗎? 練習「樂於嘗試」,願意「接受失敗」,就越來越不需要擔心跌倒的可能。
To be continued…
關於《我的離職病》
長篇散文集
✍️《我的離職病》是歷時一年離職心路歷程長篇散文集作品,自2025/4/7 起,固定於每周一、三、五晚上21:00持續更新文章。
🙋♀️如果你喜愛這部作品或與之有強烈共鳴,歡迎按讚、留言、分享社群、訂閱部落格,收取最新文章通知,幫忙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。
🧗🏻讓我們一起透過這趟瘋狂的離職之旅,來破解人生三大魔王之一工作這回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