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一生裡,時常面對許多「選擇」,像是:
要不要來一杯咖啡
要不要走這條路
要不要搭這一班公車
要不要和那個人說話
要不要和這個對象交往
要不要換工作
回應前經歷一番考量,例如:我會獲得的、失去的、將遭遇的,接下來,這個選擇將讓我遇見和錯過什麼呢? 決定後展開行動,於是同一件事選擇「做」與「不做」都附帶收穫和成本。除了當下做完選擇後直接帶來的影響外,這裡來談談時間拉長之後,人們經常遇到的-後悔。
短時間內,我們可能因不做此事、閃避風險、避免失敗的可能,對自己做的決定感到滿意。但長時間來看,常對「當初選擇沒有做的事」感到後悔,也意味著-「人們常因害怕在未來長時間後悔,而選擇去做眼前難以下定決心的事。」
一般這類是具有風險和不確定性,以創業的例子來說,可能面臨創業的考慮因素很多,像現階段的工作穩定度、投入的成本、無法預測的創業收益、如何承擔創業的風險等外,除此之外,還會想:
「假如創業失敗了,那麼我會感到後悔嗎? 另一方面,假如沒有創業既沒有成功也沒有失敗,那麼我會後悔當初為什麼沒有去做嗎?」
可以想像人在面臨重要但具有風險的抉擇時,往往也考慮是否在將來有後悔的可能,即便此刻去做最終後悔或結果不盡理想,仍能拍拍自己的肩膀說:「沒關係,我已經盡力了」,至少當初忠於自我,也嚐到如何接受非預期結果的苦澀,心裡的糾結因「當初選擇做了」而能自在,可以放下重擔。
相反的「沒去做的後悔」就沒有這麼容易放下,人們可能重複停留在過去自己沒有去做這件事所造成的遺憾,深深糾結於:
「如果當初我做這件事的話,是否會有其他的結果?」
「若過去我鼓起勇氣的話,現在是不是有不同的未來?」
「我是不是因為沒有做那件事情,反而錯過了什麼?」
比起「做了之後結果很糟」,反而是「沒有做的後悔」程度要令人難以承受,長時間來說,更使人在遺憾中徘徊,就像最後找到一個很爛的答案,與永遠得不到答案相比,「永遠得不到答案」埋藏著懸浮於半空中的疑問,一直如梗在咽。
說到這,我不會鼓勵「去做」那沒做而可能會感到後悔的事,也不需因為「沒做的後悔將很龐大」而有決策壓力,只需好好靜下來,問自己的真實想法,你就能明白該不該做這個選擇。其實,不論最終你的選擇是什麼,未來會不會後悔,我們永遠都無法知道當初的選擇究竟是對或錯,只能站在此處望著模糊的未來,做出當下與自己最靠近的決定。
因為不可能完全不後悔,所以試著在當下忠於自我,學習接納每件事背後後悔的可能。
伊蓮
To be continued…
關於《我的離職病》
長篇散文集
✍️《我的離職病》是歷時一年離職心路歷程長篇散文集作品,自2025/4/7 起,固定於每周一、三、五晚上21:00持續更新文章。
🙋♀️如果你喜愛這部作品或與之有強烈共鳴,歡迎按讚、留言、分享社群、訂閱部落格,收取最新文章通知,幫忙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。
🧗🏻讓我們一起透過這趟瘋狂的離職之旅,來破解人生三大魔王之一工作這回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