岸見一郎所著《被討厭的勇氣》中提到,從教育的觀點上,不應給予任何好與壞的評價,不說「很棒」、也不說「很差」。人做一件事情的心理因素,並不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同,也不是為了免遭批評,是出自於內心「想不想要這麼做」。
我們的成長歷程,背負了來自社會、家人、朋友、同儕各界評價所建構出來的社會認同,不管是課業、人格、外貌、成就、身材、關係,甚至是興趣,想要一人自由地完全鬆開「不需要任何人認同」的繩索,實際上無比困難。
在日常的行為與經驗裡,我們常時時刻刻被拿著放大鏡檢視,經過他人「價值X光掃描器」分析後,告訴自己這件衣服好不好看、這個髮型酷不酷、這個想法是好不好、這個職業選擇優或劣,只要任何「有評價」之處,「認同」與「不認同」無時無刻都在產生。
在信心不足的情形下,人需要他人的認同和支持,來確定自己正在做的事是對的、被肯定的,才有力氣繼續往前走。只不過,生活中並不是每件事都如此幸運。很少人會支持離職、分手、離婚、放棄等決定,因為對方並不完全了解當事人身處其中的難處,處於困難當下的決策,還是要回頭好好確認自己的心意。
意思就是,你不需要得到五個人的認同才能放心離職,也不需要得到十個人的同意才能與前任分手,唯一需要確定的心意,就只有你自己,別人的意見都是個人經驗的投射,在自己身上,不一定總是管用。
擱下想「尋求別人認同」的渴望,放過無辜的他人,選擇實在的自我支持,你不會錯過任何事,也不會得罪任何人。何必浪費力氣讓北極熊認同南極的風景有多美麗呢? 不要浪費唇舌說服對方,也不要強行徵求對方同意,我們自己本該想好,不是透過別人的認同來測試自己的確信,才敢放手去做。
真正需要的是「自我認同」,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也清楚知道自己為何如此,從這裡長出一種堅固的自我肯定,面對他人的不認同也能輕鬆面對,因為對方的想法,並不會影響到自己。
看清楚心中羅盤的方向,會比你獲得十個人的認同還要重要。
伊蓮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馬拉松,漫長的42公里,只有不到幾公尺的路途幸運有加油隊的鼓勵,大部分時候跑者是「一個人」面對,遇到撞牆跟無法克服的壓力時,只能為自己加油打氣,膝蓋跟大腿正疼痛得抗議時,任誰也沒有辦法幫上忙,選擇自行面對,自行克服,自行鼓勵,我們才能持續往前跑。
聽別人的加油聲固然很有用處,但也不要忘記自身也有這種能力。
伊蓮
不管路途有遙遠,不論遭遇什麼挫折,遇到任何再也無法跑下去的原因,人生一路上雖然有幸與朋友、家人、伴侶相伴而行,終究要學會和自己在一起,孤獨地跑完這一趟屬於自己的旅程。於是,學習在需要的時候替自己加油,為自己療傷,陪伴自己走過難關,是存在於每個人心中最堅實可靠的力量。
To be continued…
關於《我的離職病》
長篇散文集
✍️《我的離職病》是歷時一年離職心路歷程長篇散文集作品,自2025/4/7 起,固定於每周一、三、五晚上21:00持續更新文章。
🙋♀️如果你喜愛這部作品或與之有強烈共鳴,歡迎按讚、留言、分享社群、訂閱部落格,收取最新文章通知,幫忙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。
🧗🏻讓我們一起透過這趟瘋狂的離職之旅,來破解人生三大魔王之一工作這回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