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的離職病》Day124-思考工作的意義

我不喜歡以「用處」看待事物的價值,這個是表面價值衡量的問題。

人們上學讀書,花費時間研讀科目,是因為學習知識對我們有益,能理解整個世界的運作,獲得專業技能進入工作職場,這是讀書表面上的「用處」,站在一個「用知識交換薪資」的角度看待讀書過於表淺,除了讀書的「用處」,學習過程對於當事人有沒有其他意義,這就完全不曉得,因為只有這個人才知道他/她持續行動的原因和動力是什麼。

我們為何會這樣長大,努力念書,那樣拼命工作,如此過生活呢? 你有想過自己一整天的事情是為何而做嗎?

伊蓮

「上班的表面用處」何嘗不是如此? 過去我直觀認為,工作就是付出時間和能力,換取足以溫飽生活的薪資,一種勞務與金錢的交換。後來,當自己不願意以這樣的工作方式去換取收入時,卻無所適從,源自於過去「看待工作」的視角十分狹隘。

往工作的背後深入思考,為何社會上有「各種工作」的存在,是因為社會上有需求、有問題要解決,人們有學習、知識、健康、生活所需、關係的任何問題,無法自己處理時,必須藉由專業工作者來提供服務、商品、環境,來解決需求。因此,工作的原型,是利用自身能提供的服務和能力去處理他人無法自行解決的困難,這點讓我們先放在心裡。

「工作」是被人的需求創造出來的,並不是憑空降落,其實工作原來是具有意義的,但隨著產業的規模化,工作流於社會分工的形式,許多抱著「只想賺錢」心態的人來工作時,看到這是一份「有錢拿的差事」,並不具有其他價值與意義。所以,人對同樣的工作不一定抱持著相似的認同,最初工作誕生的原因和職位的形式已彼此遠離脫節,常使得工作者無法長久下去。

工作一旦被視為一份薪水,就跟蘋果只被看成一顆蘋果,我們看不到表皮裡的營養。

伊蓮

現今「工作」顯然演變為報酬指標,一個稱謂頭銜,其實該從頭問起,工作最初的誕生是從何而來,這個工作的價值是什麼? 誰有這些需求? 人才不會忘記自己是為何而工作。

不要把工作視為換一份薪水的差事,當理解到每份工作都是呼應人們的需求,協助他人解決困擾跟問題,我們就能自行重新定義工作。接下來要問的是,工作跟個人的關聯是什麼? 這些工作適合哪些人? 還有哪些工作需要被創造出來呢?

To be continued…


《我的離職病》長篇散文集by伊蓮

關於《我的離職病》

長篇散文集

✍️《我的離職病》是歷時一年離職心路歷程長篇散文集作品,自2025/4/7 起,固定於每周一、三、五晚上21:00持續更新文章。

🙋‍♀️如果你喜愛這部作品或與之有強烈共鳴,歡迎按讚、留言、分享社群、訂閱部落格,收取最新文章通知,幫忙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。

🧗🏻讓我們一起透過這趟瘋狂的離職之旅,來破解人生三大魔王之一工作這回事吧!

你的留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