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的離職病》Day172-丟掉無法定義你的履歷表,從頭到尾認識自己

卸下一天工作八小時的時間框架後,為了獲得更實際的體驗,我應徵十幾種不同的工作職務。爭取職務同時,也不停陷入「自我懷疑」的黑洞,條列得如此優秀的資格和條件,與我一點關係都沒有。求職的漫漫歷程中,身上的缺點如同被鏡子看光一般,根本是一場「自尊心消耗戰」,為缺乏的能力深感自卑。

履歷再怎麼好看,也藏不住背地裡一顆自我批判的心。

在求職過程結束後,醒來回頭照鏡子,我還是我啊!是自我認知反映出被條件標準嚴格看待的自己。我跟求職之前的自己沒什麼兩樣,現在的我就是這樣,我的位置就在這裡,我就是我自己。

每個人都是累積經歷和工作年資,一步一步這麼走過來的,此刻往前看感到自己微不足道,然而,往回看已經走了這麼遠的路。社會上的資格與標準,是某個公司為了徵選理想人才開出來的的條件,並完全不代表了我們,每個人都有除了工作以外的價值存在,是在履歷表上看不到的。

從頭到腳去認識一遍自己,不要認為「我應該要」變成什麼樣子,客觀而真誠地認識此刻的自己,不要認為「履歷表=我」。

伊蓮

清楚知道自己的位置,就像接受自己的原樣一樣重要,如此人得以在充滿標籤的社會裡明白自己的一席之地。一個人不會是社會要求他/她成為的樣子,一個人真正擁有的,只有此刻他/她原本的樣子,主動認識並且接受自己,比起有是否合乎工作條件,對我們來說更加重要。

人很少有機會認識自己,意識到自己,不僅因為眼睛只看得到外面的世界,以及諸多外在的刺激和雜訊干擾,鮮少有機會認真的去思考、感受、反省、向內探索。這聽起來或許很奇怪,但我想說得更清楚一點,現在請閉上眼睛三分鐘,在心裡回答這些問題:

我今天對自己的感覺是如何?

中午吃的那份午餐口感如何?

我現在閱讀這本書的感受是什麼?

我是否願意每天花十分鐘靜下來好好關心自己?

(請閉上眼睛,關掉第一線的訊息接收器,幫助去重新感覺自己的存在。)

你有沒有花時間仔細地、專注的、細膩的聆聽過,內心中的「自己」究竟想告訴你什麼訊息呢?

伊蓮

我以前對「自己」沒概念,常覺得「自己」是理所當然,哪有必要提醒「自己的存在」,也認為不必花時間認識自己,反正腦袋第一反應和想法,就等於我自己的想法,我也主觀認為從外界吸收的資訊=我學到的想法=我自己的想法,所以說「我=自己」這沒有任何需要懷疑的。

後來我連續碰到困擾,嘗試「別人提供的方法」後,一點幫助也沒有,感到很挫折,不知道拿「自己」怎麼辦。然後,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把「我」和「自己」分開看待,這兩者幾乎重疊的存在,過去的我認為是一模一樣的。我便試著把「自己」看成一位陌生的雙胞胎姊妹,在獨自一人時感覺到她的存在,保留時間和她說話,慢慢認識她。

我發現,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在於這位雙胞胎姊妹「自己」身上,只是我從來沒有察覺。當我顧著聽別人的意見、別人的看法、別人的觀點時,已經在第一時間放棄跟「自己」溝通,因此「我與自己」之間的問題始終存在,更誤以為別人眼中看到的「我」,就是客觀而清楚的「自己」,但是從頭到尾都沒有花時間去好好認識自己,更別說了解自己。

「自己」就住在每個人的身體裡,有時候他/她正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。

連我們都不了解自己,如何期待別人能完全了解我們呢?

伊蓮

在履歷表上,不免需要張貼各種優秀資格和標籤,讓別人了解自己的能力,同時我們也要清楚知道自己是誰,就如同去照鏡子,知道眼耳鼻嘴的位置,原貌為何,而不是永遠選擇不去看見自己的臉,妄想自己是別人,一個無法接受也不認識自己的人,活著是很辛苦的。

沒有以真實樣貌過日子的人,人生就只是一場虛偽至極的表演而已。

伊蓮

無論履歷有沒有符合工作條件,對自己都不是太大的影響,只要清楚知道自己是誰,也明白履歷只呈現一部分的社會條件,就能理解履歷表≠你,你=你自己。

To be continued…


《我的離職病》長篇散文集by伊蓮

關於《我的離職病》

長篇散文集

✍️《我的離職病》是歷時一年離職心路歷程長篇散文集作品,自2025/4/7 起,固定於每周一、三、五晚上21:00持續更新文章。

🙋‍♀️如果你喜愛這部作品或與之有強烈共鳴,歡迎按讚、留言、分享社群、訂閱部落格,收取最新文章通知,幫忙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。

🧗🏻讓我們一起透過這趟瘋狂的離職之旅,來破解人生三大魔王之一工作這回事吧!

你的留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