抽離「離職的自己」換一個角度來思考,請想像你同事剛離職,他/她來詢問你自己應該接下來做些什麼事、過什麼生活? 以及他/她該選擇哪份職業? 你覺得能回答他/她的問題嗎?
大多時候,人們因為心裡沒有答案而往外尋求。
伊蓮
這不就是我們日常習慣的寫照嗎? 老是喜歡問別人這個東西好不好用、衣服好不好看、這位男人女人如何、這個選擇適不適合自己、這首歌好不好聽,諸如此類的問題(好吧,我承認有時候自己也會做這種事),我們希望從別人身上聽到「一個正確答案」,因為無法面對自己「沒有答案」。
因為,有答案=有安全感=在控制範圍內=知道要怎麼做=我找到方向。
反之,沒有答案=沒有安全感=在控制範圍外=不知道要怎麼做=我找不到方向。
不論工作、感情、家庭、關係、人生選擇等,我們喜歡請別人幫自己照鏡子,把問題往外丟,得到別人給的答案固然很安心,然而,這也把我們跟自己的距離推得更遠,無法察覺到自己對這件事情的回應,也聽不見自己的聲音。
活在充滿意見領袖,網路與社群訊息紛擾的時代裡,更是如此,每天無意識地攝入海量的資訊,個人判斷力容易喪失。我過去也是很習慣向別人徵詢意見,好像獲得一次別人的肯定,就多了一份保證,有第二個人、第三個人認同、支持我,做決定時較不害怕犯錯,倘若未來遇到問題,也可以繼續向對方請教。
把問題都依賴在別人身上,其實是我們並不確信自己是否有能力去決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伊蓮
回想起來,我曾經也很喜歡教育、指導別人,尤其遇到年紀比我較小的人,常毫不猶豫分享我的意見與經歷,告訴他們接下來「應該要」怎麼做,也許是風氣使然,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會給晚輩最好的意見。
後來,我對一個年紀比我小、類似職業背景的人說:
「其實我無法給你具體的意見,連我自己都不確定。不過我想跟你說的是-不要徵詢太多人的建議,最重要的決定權在自己身上。」
後期我認為,隨便給別人意見是一種自我膨脹,不信任對方能為自己做決定,而且沒有人有足夠資格去左右任何人的未來,只有當事人最清楚自己。
將習慣向別人提出的問題反問自己,答案才是屬於你的,別人的答案再好,那都不是你的。
伊蓮
To be continued…
關於《我的離職病》
長篇散文集
✍️《我的離職病》是歷時一年離職心路歷程長篇散文集作品,自2025/4/7 起,固定於每周一、三、五晚上21:00持續更新文章。
🙋♀️如果你喜愛這部作品或與之有強烈共鳴,歡迎按讚、留言、分享社群、訂閱部落格,收取最新文章通知,幫忙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。
🧗🏻讓我們一起透過這趟瘋狂的離職之旅,來破解人生三大魔王之一工作這回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