週期性安排待業的日常,是離職後考驗自律的能力之一,沒有上班族的時間的束縛後,必須學習安排一天二十四小時的作息,在一張完全空白的時間表上,劃上自己的時區以及要完成的任務。離職不是丟棄工作責任不管,更要對生活、工作任務負上完全的責任,規範自己:幾點開工、在哪裡工作、什麼時候休息、每天要完成哪些項目。
我特別重視「休息」,看過《為什麼要睡覺?》後,不敢輕忽睡眠和休息對於身心健康的重要性。有人認為睡覺無事生產,能減少就減少,一天睡五六小時就夠,但長期下來對於精神品質和工作效率的剝削,通常是一時半刻感覺不到的,產生壓力症候群、睡眠障礙、睡覺夢到工作、注意力無法集中等慢性症狀。
因此,我沒有成為工作狂,也沒有一天到晚在休假,只是在這條漫漫長路上,設下多處小型休息站,不強迫自己要走多快,容許自己坐下來歇息,在精神平穩、氣飽神足的狀態下,緩慢中保持一定速度持續前進。
我的基本原則是:「一週工作20小時,每周可以休息一個整天」,有時隨著事項稍有調整,至少都圍繞著這個原則。每個禮拜休假的那天,我會安排一些自己特別想做的事,在工作時心裡期待休假那天的到來,也知道當天能好好放假不需要工作,會產生一股動力和愉悅感,讓我這個孤獨的自由工作者能走得更長久,像長泳選手短暫停靠在小島上稍作歇息,為的是游到更遠得地方,看到更後面的風景。
若不安排時間休息,久而久之會「被身體強迫關機」,這時我們會回想曾經在上班過勞的自己,更諷刺的是,這一切是自找的。
伊蓮
除了實際安排明確的休息日,心情也要「真正放鬆」。長期處於待業或選擇自由工作的人,常面臨工作和生活的界線模糊,不知道何時工作、何時休息,在工作時想要賴在床上,休息日時無時無刻精神緊繃,不斷查看郵件和訊息,認為自己不該休息,對休息感到罪惡,即便在放假日仍無意識處於「工作模式」,無法真正放鬆,使那條橡皮筋一直緊繃著,長時間將產生身心症狀、容易焦慮不安、想東想西、無法休息。
一本探討工作的書提到一句話:「休息,是工作裡的一部分。」意思是 : 休息跟工作是互相圍繞、息息相關,沒有好的休息就沒有好的精神工作,沒有認真工作就沒有高品質的休息,因此「休息」本身應包含於工作計劃裡,我們要將它當作一件「工作裡的重要事項」一併安排進去。
誰說休息一點也不要重要的? 根本原因是沒認真工作,對工作沒有責任感,因此覺得不需要好好休息後再專心工作。
伊蓮
如果目的是為了在離職後短暫休息,倒不必嚴格安排生活日常,畢竟有機會過上一段短時間像爛泥巴的生活,也是人生難得的經驗之一,充分地用離職的空白期,但若選擇要跑長途,那麼「如何休息、怎麼休息、什麼時間休息」,這點必須納入生活和工作的重要考量。
全心全意的休息,是在這崇尚努力工作的社會底下很難做到的事,因為好好休息已經簡單到人們無法做到。
伊蓮
To be continued…
關於《我的離職病》
長篇散文集
✍️《我的離職病》是歷時一年離職心路歷程長篇散文集作品,自2025/4/7 起,固定於每周一、三、五晚上21:00持續更新文章。
🙋♀️如果你喜愛這部作品或與之有強烈共鳴,歡迎按讚、留言、分享社群、訂閱部落格,收取最新文章通知,幫忙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。
🧗🏻讓我們一起透過這趟瘋狂的離職之旅,來破解人生三大魔王之一工作這回事吧!